一連幾天的重複試驗,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試驗結果,陳耀華知道消息後,自然非常高興,他親自到現場查看試驗情況,觀察試驗過程,並深有感觸地說:“技術上的事,有時候就像一層窗戶紙,只要捅破了,才發現並沒有天大的秘密,但要捅破這層窗戶紙,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這需要深厚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工程經驗,否則,那層窗戶紙就是一堵牆,甚至一座高山。”
周玉明點頭贊同道:“搞科學試驗,也跟文學創作有共同之處,有時候還需要一點靈感。”
“但靈感是建立在深厚基礎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之上的,就像從事文學創作,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構思和敘事邏輯都不懂,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講不出來,無論如何是不會有靈感的。就說你這次提出的技改方案,如果沒有對聚合反應原理的深刻理解,就不可能想到引發劑局部濃度過高,會使熱量聚集,從而導致溫度大幅波動,過程難以控制;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,即使知道了原因,也提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。兩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”
這是陳耀華對周玉明的工作發自內心的褒獎,但周玉明非常謙虛,“也有偶然成分,可能是碰巧了。”
關於靈感問題,自然不可能成為師徒二人交談的重點,陳耀華把話題轉到工作上,“玉明,現在試驗取得了這麼好的結果,其他試驗條件還需要繼續驗證嗎?如果沒有必要,你明後天就可以回到你的工作崗位。”
跟陳耀華一樣,周玉明是個做事極其認真的人,“既然過來幫忙,我那邊現在事情又不是太多,那就不在乎再多待幾天,一方面把現在的試驗條件做進一步的驗證,使其更具說服力,另外,我還想驗證一下液相加料的試驗條件,看看在那種情況下,還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。”
對於周玉明的探索求真精神和工作積極性,陳耀華除了支持鼓勵,當然不會再說別的。
利用四個班次,周玉明班組對液相加料方式進行了驗證,試驗結果證明,這種方式對提高樣品的性能指標沒有多大幫助,但卻增加了設備的複雜程度,跟連續滴加的補料方式相比,沒有任何優勢可言。
周玉明把試驗情況向陳耀華做了詳細彙報,在跟田海濤進行一番交流後,他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。
名義上對周玉明的方法進行驗證,實際上田海濤接下來的試驗只是簡單重複,因為周玉明已經對自己的方法進行過多次驗證。
有了成功的方法,田海濤負責的課題很快就完成了工業化試驗。按照工作程序,試驗完成後,第一件事便是編寫試驗報告,但在報告署名問題上,田海濤非常犯難,反覆考慮後,他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,陳耀華排在第二,課題組另外幾名技術人員依次排在後面,最後才是周玉明的名字。
陳耀華是TSM研究室主任,任何課題的試驗報告編寫完成後,都要送到老陳那裡審核,當他看到報告署名時,毫不猶豫地劃掉了自己的名字,把周玉明的名字提到了第二位。
第二天,田海濤來主任辦公室取報告,準備送去打印,當他看到報告封面的署名變化時,非常驚訝地說:“主任,你的名字怎麼劃掉了?”
“我又沒做什麼工作,把我的名字寫在上面幹什麼?”陳耀華若無其事地說。
“沒有你的指揮調度,我們這個項目的工業化試驗不可能成功,怎麼能說你沒做工作呢?”
“海濤,咱們之間就不要說這些客套話了,凡是我為你做的事,都是我應該做的,也是心甘情願做的。所以,我要是在這份報告上署名,尤其是名次還這麼靠前,那就有沽名釣譽的嫌疑了。”
“主任,跟別的課題不一樣,這是我第一次任課題組長,又是第一次獨自帶課題,中間遇到了很多困難,都是在你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,就衝你對該課題的貢獻,也應該署上你的名字。”田海濤真誠地說。
“海濤,我感謝你的好意!但我是TSM研究室主任,咱倆之間畢竟還有一層師徒關係在裡面,從某種意義上說,幫你解決技術問題,還包含了一層私人關係,我是真心願意幫助你,沒想得到任何回報。倒是玉明為你們的課題做了那麼大的貢獻,他才應該得到尊重。”
在陳耀華執意拒絕下,田海濤不再堅持,但他對周玉明的排名做了解釋,“報告上不是有玉明的署名嘛,雖然排在最後,但並非不尊重他的貢獻,當時的情況是我和你排在前兩名,如果把玉明排在前三,我怕組裡的其他技術人員有意見,因為他們一直在課題組工作,而玉明只是臨時過來幫忙,前後加在一起,也不到三個星期時間。”
“行啦,我不管你是怎麼想的,就按這個順序署名吧,我就不跟著參合了。”陳耀華歷來淡泊名利。
“可是,玉明在課題待的時間那麼短,把他排在第二名合適嗎?”
一聽這話,老陳神情嚴肅地說:“海濤,我要糾正一個認識,玉明在你們的課題待的時間確實很短,但他對你們課題的貢獻有多大?你應該很清楚!那些自始至終都待在課題組的科技人員,當你們的課題遇到技術難題的時候,他們在幹什麼?有誰向你提出過哪怕一點有益的建議?這樣的人跟普通試驗工人有多大區別?把玉明排在第二位,有誰不服氣,讓他來找我!”
其實,田海濤課題組的技術人員,絕大多數當年在陳耀華手下,跟周玉明都是同事,他們非常瞭解周玉明的為人,即使這次臨時到他們的課題組幫忙解決技術難題,他們對周玉明的工作能力和做出的貢獻也十分欽佩,田海濤的這套說辭,完全是拿其他技術人員做擋箭牌,實際上是他的狹隘心理作祟。
陳耀華是研究室主任,周玉明到田海濤的課題組幫忙解決技術難題,是他率先提出來的,雖然最初他要親自上陣,是周玉明自告奮勇把他替換下來,但周玉明做出的貢獻不僅不容忽視,而且應該得到充分肯定,所以,在試驗報告的署名問題上,老陳認為一定要體現出來,儘管周玉明對此未必很在乎,否則,就是埋沒人家的功勞,不免讓人寒心。
見陳耀華態度堅定,寧願把自己的名字劃掉,也要體現周玉明的作用,田海濤即使再不情願,也只能答應下來,“主任,就按你的意見辦,只不過這樣一來,就體現不出你的作用了,我心裡過意不去呀!”
“嗨,我都把話說清楚了,你沒有什麼過意不去的,現在做完了工業化試驗,在接下來的產業化大生產準備過程中,有不明白的地方,還跟從前一樣,一定要及時諮詢,千萬不要耽誤工作進程。”陳耀華叮囑道。
“主任,你也看到了,我連工業化試驗的經驗都不足,更別說產業化了,今後肯定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向你請教,少不了麻煩你。”在陳耀華面前,田海濤倒也有自知之明。
“談不上麻煩,但你是項目負責人,從實驗室小試到產業化大生產,這是必須經歷的過程,否則,你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課題組長。”
......
周玉明負責的課題正在進行產業化準備,設計部門給出了設備清單,接下來就要進入設備採購程序。拿著這份設備清單,周玉明有點犯難,如果全權委託設備採購部門負責,他們當然願意大包大攬,但陳耀華一直要求項目負責人對設備採購環節嚴格把關,一是為了節省資金,儘量降低採購成本,二是防止採購部門對設備質量放水,給將來的使用埋下隱患。
周玉明的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,在全院年輕科技人員中首屈一指,但他畢竟年輕,資歷尚淺,跟採購部門那幫老油條打交道,他感到很犯怵。
把這份設備清單交給採購部門,如果周玉明放任不管,他跟採購部門當然相安無事,但那不僅違背陳耀華的規定,而且也沒盡到一個項目負責人的責任。要是他行使自己的監管權力,對採購過程嚴格把關,採購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定會跟他鬧得不愉快。
帶著這些顧慮,周玉明來到陳耀華辦公室,把設備清單放在他面前:“主任,這件事恐怕還得麻煩你幫忙。”
陳耀華看了看,“這不是你們那個項目的設備清單嗎?出來的很快嘛,要我幫什麼忙?”
周玉明向老陳訴說了他的顧慮,“你最有體會了,設備採購科那些人都是老油條,跟他們打交道,我實在有些犯怵,不嚴格把關吧,又沒盡到責任,如果對採購過程嚴格監管,他們肯定會跟我鬧彆扭。畢竟你跟他們很熟,要是你親自出面,他們就會收斂多了。”
陳耀華認為,周玉明的顧慮並非多餘,上兩次就連自己親自出面,雖然設備採購科的工作人員沒說什麼,但分管設備的副院長卻給自己出了難題。但是,周玉明是院室兩級機構著力培養的科研管理幹部,他早晚要面對輔助部門那些形形色色的領導和工作人員,如果在他們面前犯怵,將來這會成為周玉明的短板,陳耀華想讓他在這方面也得到鍛鍊。
“玉明,這是你自己負責的項目,按理說我不應該插手,不過你說的有道理,輔助部門的人都不太好打交道,但我也不能全權代表。要不這樣吧,畢竟第一次跟他們接觸,咱倆一起去見他們,等你跟他們接上頭了,我就不管了,你覺得怎麼樣?”
周玉明非常聰明,他知道這是領導故意鍛鍊他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,“主任,我在設備採購監管方面沒有經驗,又是第一次跟這些部門的人接觸,有點無所適從。”
“一回生二回熟,比起搞科研,這種事就簡單多了。走吧,我這就帶你去見他們。”說完,老陳拿起桌上的設備清單,起身就往外走。
到了設備供應科,見四五個人無所事事,正圍在一起閒聊,陳耀華跟熟悉的工作人員寒暄幾句後,把周玉明向他們做了鄭重介紹:“可能你們早就認識,他是我們521工程辦公室主任,他兼職的科研課題即將進行產業化大生產,現在需要採購一批設備,請大家幫忙操操心。”
“521工程辦公室主任,正處級幹部呀!還兼職搞科研,厲害!”一位採購員由衷讚歎道。
周玉明接過話茬謙虛地說:“其實沒什麼,我們的工作有賴於大家的支持,才能取得成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