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後宮陪著妻兒歇息了兩日後,十月初一,孫寧正式召集群臣升殿,朝會。
這次的君臣升殿朝會的意義自然是非同小可,既是此番北伐破鬼戎等內外之敵後的慶功之會,也是大越真正復國,重回都城洛陽後第一次的正式君臣大朝會。
所以今日的場面自然極大,天還沒亮,滿城官吏都已悉數(shù)等候在巍峨的皇宮之前。
隨著天色放亮,宮門開啟,群臣便分作文武兩班,在左相沈舟和大將軍燕虎的分別領頭下,著朝服,戴梁冠,邁著整齊的步伐,進入皇宮,來到正殿太和殿前。
之後自然是一連串的禮儀之事,群臣不斷向升座於上的皇帝陛下叩拜,山呼萬歲,並且向孫寧恭賀此番之勝。
孫寧則是出言讚許並撫慰群臣,好一派的君臣相得的和諧畫面。
再然後,便是以孫寧打頭,皇后在側,並兩個皇子跟隨,帶著群臣一路自太和殿出發(fā),一路前往皇宮西側的太廟所在。
這自然是為了向大越朝廷的列祖列祖奏報此番大捷之事,誇耀本朝之武力,並求得祖宗的庇佑了。看書菈
這些規(guī)矩程序的什麼的,早在孫寧一路從北邊返回洛陽時,就已經聽身邊人提起過太多次,自然是熟記在心。
雖然他心中對這種表面文章很不以為然,畢竟這天下分明就是他帶著手下臣子將士們用一場場血戰(zhàn)打回來的,與那些早已死去多年的孫家祖宗們可沒有半點關聯(lián),也不存在什麼保佑不保佑的。
但是,有時候朝廷想要安定,就需要這些繁文縟節(jié),需要向天下人傳遞出一個父子相承,百年不變的信號。
所以孫寧來到了太廟,留群臣在正殿之外,自己則和皇后一起,擺出一副恭敬祭祀的模樣,拿著香火,跪在巨大的供桌和神主牌位前,唸唸有詞,默默祝禱。
蕭倩和兩個兒子論言行可就要比孫寧這個當事人要鄭重得多了,全都是一臉鄭重地叩拜祭祀,把早已準備好的祭文輕聲誦讀。
都說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孫寧這次可算是真正理解這話的道理了,之前的自己只關注後一點,而今後,這前一點就會成為自己在位期間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大事了。
等到在太廟祭告列祖列宗的儀式徹底走完,太陽都快升到眾人頭頂,君臣們這才有些飢腸轆轆地又往回走,重新在太和殿召開更為重要的朝會。
好在,這一切更多隻是走個過場而已……
今日的朝會,確實很重要,因為在這場朝會上,將決定接下來整個大越朝廷的走向,以及對立功者的賞賜,和對一干降將俘虜?shù)奶幹檬乱恕?/p>
這自然是天下人所最關注的一樁樁大事了,若中間有所差錯,都可能惹來不小的風波。
但如此重要之事,自然不可能就在今日的朝會之上倉促而定。
事實上,打從北方戰(zhàn)事已見分曉後,朝中以兩位宰相為首的留守大臣們就已經開始著手安排後續(xù)諸多事宜了。
尤其是對那些有功之人的升賞,更不能隨意而定,輕慢了他們。
待到孫寧過了黃河後,這些由諸多重臣商量定下的種種封賞細節(jié)就都報到了他跟前。
在仔細看過這些奏疏,又經過一番考量和修改後,也就有了今日的最終結論版本。
現(xiàn)在,孫寧也不過是照本宣科地將這些封賞又當眾宣佈出來而已,而且還是通過魏紳之口。
這次的最終封賞,既有根據此番北擊鬼戎的將領官員的功勞升賞,也要把這十多年來,朝中百官的功勞計算其中,所以此番由魏紳讀來,倒也是一個頗為細緻的過程。
不過總體看來,功勞最大的也就是那麼幾個。
其中軍功最高者,自然非燕虎莫屬。
作為朝廷出事後,就一直跟隨在皇帝身旁,隨他重起於微末,並一路立下無數(shù)戰(zhàn)功,最終成為今日朝中武將第一人的他,自然堪稱武功第一。
於是,封燕虎為定國公,世襲罔替,另封官樞密使,掌管天下兵馬之權,再有武勳大將軍……
緊隨其後的,乃是功勞不比燕虎為少的陳青雲,只是因為他非元從之臣,所以地位上稍有不如。
可陳青雲也依然是得封保國公,世襲罔替,官封樞密副使,兵部尚書,武勳前將軍……
接下來是追封蕭克定為安國公,由其子蕭文遠繼承,世襲罔替,官封樞密副使,武勳後將軍。
蕭克敵,同樣功勞卓著,封英國公,世襲罔替,官封樞密副使,兵部侍郎,武勳左將軍。
群臣聽著這些功勞極大的武將的如此安排後,心中羨慕之餘,也難免會生出一個疑問來,那就是照這一安排推算,應該還有第五個同等身份的國公和將軍被提拔起來。
可思來想去,他們也找不出第五個能受封此高位的將軍了。
雖然如聶龍衛(wèi)挺,梁文統(tǒng)古耀華等將軍都是一心報國,立功無數(shù),但相比於前邊四位的獨當一面,他們的功勞終究還是少了些,怕是無法平起平坐啊。
至於其他將領,就更比不了了。
而在群臣好奇的猜想中,最終答案也隨之揭曉——
「長安李萬年,雖一時有過,有背朝廷,然則自起兵以來,既未殘害百姓,又御鬼戎於北,此番更是主動出兵,助朝廷一舉奪回北疆各關城,功莫大焉。故以功勞論,當封襄國公,世襲罔替,官封樞密副使,兵部侍郎,並遙領長安太守,武勳右將軍……」
當這一封賞被魏紳宣講出來後,縱然是在如此嚴肅的大朝會上,群臣的後半段,大殿之外的隊伍中,也不禁有一陣驚呼聲不斷響起。
他們想了許多可能受封的官員,卻是一個都未曾想到這最後一個受封國公的會是一個降將,一個曾經起兵叛亂的平天軍的賊首。
尤其是那些曾經的大越朝臣,這時更顯得按捺不住,竊竊私語,有幾個更是躍躍欲試,都打算直接站出來,表示質疑和不滿了。